參考技術
地 址:安徽省蚌埠市
電 話:18160833289
傳 真:0552-3112289
聯係人:濟 民(業務主任)
參考技術
藥用真菌——桑黃菌栽培成功技術
桑黃Phellinus igniarius(L.exFr.),別名:猢猻眼、桑耳、針層孔菌、桑臣等,是一種真菌,因寄生於桑樹而得名。子實體無柄,菌蓋扁半球形或馬蹄形,木質,淺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。在楊、柳、樺、櫟等樹幹上也有生長。分布中國東北、華北、西北及四川、雲南等地,隴南康縣仿野生栽培桑黃獲成功[1]。桑黃是一種名貴中藥,能利五髒,軟堅,排毒,止血,活血,和胃止瀉。主治淋病,崩漏帶下,症瘕積聚,癖飲,脾虛泄瀉。
桑黃栽培總論 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,我國桑黃主要分布區在黑龍江省東部烏蘇裏江與興凱湖之間,西北地區陝西與甘肅交界的子午嶺自然保護區,東北的長白山林區、哈爾濱與吉林市之間的老爺嶺、張廣才嶺有少量野生出產。另外,西南各省區亦出產少量的野生桑黃,但產量極少,難以形成商品。桑黃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癌症、肺結核、子宮出血、月經不調、腸癰下血等症,對子宮癌、結腸癌、直腸癌有特效,風靡於日本和韓國,暢銷不衰。桑黃是目前國際公認的生物治癌領域中效率最高的真菌。國內外各大藥廠最近幾年也紛紛投入巨資研製桑黃係列抗癌新藥,對桑黃的需求越來越大,由於野生桑黃資源逐漸枯竭,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。因此,人工栽培桑黃,已成為解決桑黃短缺的當務之急。人工開發桑黃不僅有利於保護桑黃的菌種資源,而且,人工栽培桑黃子實體可出口創彙,參與國際市場競爭。同時,還可以開發桑黃多功能食品、飲料和保健品,還可以采用臨界或超臨界萃取法提取桑黃多糖,延長其產業鏈,增加附加值,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將更加顯著。 一、生物學特性 桑黃為菌類植物藥多孔菌科植物針層孔的子實體,野生桑黃多生於楊、柳、樺、桃等闊葉樹的枯立木及立木上及樹幹上,多年生。中文名鮑氏木層孔菌,拉丁學名是Phellinusigniarius(L.ex.Fr)Quel。野生子實體著生於菌木側麵,菌蓋半球形,剖麵扁平至馬蹄形,深棕色至黑色,有同心紋和環棱,初期有微細絨毛,後變光滑、稍龜裂。菌肉、菌管、管孔呈深咖啡色、鏽褐色或淺咖啡色。孢子黃褐色,光滑,近球形。
桑黃的態特征 桑黃子實體無柄,菌蓋扁半球形或馬蹄形,2-12*3-21厘米,厚1.5-10厘米,木質,淺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,老時常龜裂,無皮殼,初期有細微絨毛,後變無毛,有同心環棱.邊緣鈍,深肉桂色至淺咖啡色,下側無子實層.菌肉深咖啡色,硬,木質.菌管與菌肉近同色,多層,但層次不明顯,年老的菌管層充滿白色菌絲.管口鏽褐色至醬色,圓形,每毫米4-5個.孢子近球形,光滑,無色,5-6*3-4微米.剛毛頂端尖銳,基部膨大,10-25*5-7微米.菌絲不分枝,無橫隔,直徑3-5微米。
桑黃的地理分布 桑黃主要分布在東亞地區,包括中國、日本、韓國、 朝鮮、俄羅斯等國家。我國主要分布在東北、華北、西北及四川、雲南等地。我國桑黃主要分布區在黑龍江省東部烏蘇裏江與興凱湖之間,西北地區陝西與甘肅交界的子午嶺自然保護區,東北的長白山林區、哈爾濱與吉林市之間的老爺嶺、張廣才嶺有少量野生出產。另外,西南各省區亦出產少量的野生桑黃,但產量極少,難以形成商品。
桑黃的生長習性 桑黃古人稱之為“樹舌”,通常寄生於桑樹、鬆樹、楊樹、樺、櫟等樹身腐朽之處。造成心材白腐,多年生。雖然寄生在樹木上的真菌均可被稱為樹舌,但隻有寄生於桑樹上的樹舌才是正宗的桑黃,而其它則隻能作為桑黃的替代品,且藥效與桑黃有所不同。
安徽省金農食用菌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
公眾微信:www9991118
電話:0552-3112289 18160833289 183269678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