參考技術
地 址:安徽省蚌埠市
電 話:18160833289
傳 真:0552-3112289
聯係人:濟 民(業務主任)
參考技術
茶樹菇栽培技術之三
四、茶樹菇的栽培技術
4.1栽培季節:茶樹菇由於較抗高溫,也能耐低溫,因此在福建、廣東、浙江等省大部分地區均可周年栽培,但不同季節栽培,其產量和質量都不同,所以栽培茶樹菇要獲得高產高效,必須選擇好栽培適期。據各地栽培試驗後,我國大部份地區以春栽或秋栽適宜,尤其是春栽產量較高。生產上一般安排春季溫度上升到20℃,秋季溫度降至25℃出菇為適。各地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栽培適期,如閩東地區栽培適期春栽為元月-2月製袋,4-5月出菇或9-10月製袋,11-12月出菇。
4.2栽培方式:栽培方式,既可室內栽培,也可室外栽培,栽培形式則分為層架式袋栽、牆式袋栽和床式覆土栽培等。茶樹菇的栽培主要用15×30×0.004厘米的聚乙烯料袋。室內袋栽可利用溫室、菇房及閑置空房屋等,自發菌至出菇均在同一場所內完成。室內袋栽的環境小氣候易於人為控製,管理方便,易獲得優質、高產,也適宜於工廠化栽培。各地可因地製宜加以選擇。
4.3 菇房(菇棚)的準備
4.3.1菇房:即利用現有空閑房屋種菇。挑選通風好,便於調節通風的房屋作為菇房,並進行適當的改造,改造方法是:床架之間的通道兩端上下各設30×40厘米紗窗一對,上窗低於屋簷30厘米,下窗高出地麵20厘米。紗窗外再設封閉用黑色玻璃或黑色塑料薄膜覆蓋,以便隨時可以密閉菇房。⑴、菌床:按兩側操作的菌床寬度120~150厘米單側操作的菌床寬度按80~100厘米設置,通道寬度為60~80厘米,便於操作和充分利用空間;長度根據房屋確定。⑵、菇床層間設置,層數以4~5層為宜(視房屋高度安排)底層離地麵20厘米,層間高60厘米,頂層距房頂100厘米。
4.3.2菇棚:即利用空閑地,建造塑料菇棚,搭架種菇。具體需注意:⑴、選好棚菇地點,建棚地點應座北朝南,附近有足夠的堆料場地和充足衛生的水源供應,並在上遊和上風向沒有化工廠、廢氣廢水汙染。⑵、菇棚的規劃設計要好。菇棚一般不宜過大,太大操作不便,通風不良。⑶、建棚材料。最好選擇實心竹、木材或角鋼等作為建棚材料,可根據種菇農戶實際情況而定,但一定要考慮牢靠和經濟實用兩個因素,牢靠是安全考慮,經濟實用是長久考慮。⑷、搭建方法:先搭建菌床,床架搭好後再建屋頂,棚頂應有必要的傾斜,便於排除雨水,並在棚脊上安裝2~3個通風筒,便於通風排濕。薄膜外蓋上草扇,便於遮光、保護薄膜和保溫。
4.4 菇房(棚)的消毒 菇房(棚)要求幹淨、幹燥、通風、避光,遠離作坊、倉庫及禽畜欄舍,調溫和透光性能良好。栽培前須進行全麵殺蟲和消毒,首先打掃清洗幹淨後用殺蟲劑噴灑殺蟲,隔3—5天後,再用甲醛熏蒸消毒,以防治雜菌孳生。培養期間,每隔l周進行1次消毒。
4.4菌袋製作及栽培管理
4.4.1培養料配方:根據各地原料情況,以效益為準則選擇配方,其參考配方有:
①.茶枝粉(或棉籽殼)77.5%,麥皮或米糠20%,石膏粉1%,蔗糖1%,普鈣0.5%。
②棉籽殼70%、木屑10%、麥麩15%、石膏1%、糖1%、含水量65%左右;
③玉米芯33%、棉籽殼30%、木屑20%、麥麩15%、石膏1%、糖1%、含水量65%。
④雜木屑9%、棉籽殼70%、麩皮20%、石膏l%;
⑤棉籽殼89%、麩皮8%、玉米粉2%、石灰粉1%;
⑥雜木屑30%、棉籽殼30%、玉米芯20%、麩皮或米糠19%、石膏粉1%;
⑦.草粉38%,木屑或棉子殼38%,麥皮或米糠19.5%,石膏粉1%,蔗糖1%,普鈣0.5%,茶籽餅2%。
上述配方含水量為60%左右,pH自然,加10%的茶籽殼粉,能適當提高產量。
4.4.2菌袋製作:拌料、發酵、裝袋、滅菌
4.4.2.1 拌料 按照選定的栽培料配方,稱取各種原料,將木屑、麩皮、玉米粉、石膏粉或石灰粉依次撒在棉籽殼堆上混拌均勻(棉籽殼需提前預濕),接著加入所需的清水,使含水量達60%左右,檢測含水量方法:采取用手握緊培養料,指縫間有水痕而無水珠下滴,伸開手指能成團,落地即散,若料在掌中手鬆開就散,表明料太幹。拌料要求:⑴力求“三均勻”,即主料與輔料混合均勻,幹濕均勻,酸堿度均勻。⑵晴天水分蒸發量大,應多加水;陰天空氣濕度大,水分不易蒸發,應少加水。⑶能溶解於水中的基質要溶於水,如磷酸二氫鉀、硫酸鎂。
4.4.2.2培養料發酵 常規栽培方法培養料不經發酵,菌絲生長速度較慢,采用發酵料栽培,可提高菌絲生長速度,且汙染率低。方法為按配方拌料,含水量在65%左右,拌料要均勻一致,用手抓一把培養料握緊,指縫間有水滴,但不下滴。建堆最好在水泥地麵進行,在建堆處的中心用磚塊搭一孔,孔上用幾根稻草蓋上,將培養料以磚孔為中心加料,堆成高100~120厘米、寬150厘米的料堆,料麵拍平,用一木棒從料頂對著中間的磚孔打一洞,防止厭氧發酵。蓋上塑料膜,觀察料溫達60℃後,第2天就可翻堆,再次調節含水量在65%左右。待料溫再達60℃後一天即可散堆裝袋。堆料發酵時間在7~8天左右,根據發酵具體情況靈活掌握。
4.4.2.3 裝袋 不經發酵的培養料配製後,應立即裝袋,以防酸敗發熱。選用15×30×0.005厘米的低壓聚乙烯袋(如高壓滅菌選用聚丙烯),用手工或裝袋機分裝,裝好後鬆緊一致,料麵平整,裝料高度在20厘米左右,用塑料線捆緊袋口。裝好後每袋濕重1.6-1.8斤左右。
裝袋要注意:⑴要緊實,紮袋時要將袋下部料敦實,料麵壓實壓平。如果手抓料有凹陷感或料袋有斷裂痕跡,表明裝料過鬆。裝料太鬆會帶來一係列問題:一是料袋易變形,筒袋與料脫空,接種時易造成薄膜內外氣壓差,雜菌就可隨氣流進入袋內,引起汙染;二是菌袋出菇期水分保持困難;三是會從袋壁部位長菇,造成采菇難。
⑵紮口時要清除粘附在袋口的培養料,並緊貼培養料用塑料線把袋口紮上活結。 根據生產所需的數量及比例進行配合,並加水拌料,料水比為1:1.2左右為宜。原料要新鮮,無黴變,無蟲害。拌料要均勻一致,特別是棉籽殼不能有幹粒,否則滅菌不徹底。選用規格15-17cm×35cm×0.05cm低壓聚乙稀塑料袋,每袋料幹重350g左右,濕重720-750g,裝料鬆緊適度,高度14-15cm稍整平表麵,及時套上頸圈並塞好棉塞(也可用編織線紮緊),防止水分蒸發散失。然後進行常壓(4小時內將溫度加到100℃,保持12-14小時),茶樹菇抗雜菌能力較弱,因此滅菌要徹底,製作過程要嚴防菌袋刺、磨穿孔,以防雜菌汙染。
4.4.2.4 滅菌 裝袋完成後要立即進灶滅菌,袋間及四周要有空隙,以利蒸氣流通。開始采取旺火快速升溫,盡量在4-6小時內將溫度升到90℃左右,此時要打開排氣孔,放出灶內冷氣,直至冒出很燙的熱氣為止。繼續升溫達100℃時開始記錄時間,保持100℃滅菌14小時以上,即可停火,悶過夜。滅菌結束後,待鍋內溫度降至60~70℃時,方可趁熱搬運料袋到接種室。因塑料袋受熱變軟易被木屑刺破,所以搬運要輕拿輕放。茶樹菇菌絲抗雜力較弱,因此滅菌要徹底,滅菌是否徹底是茶樹菇栽培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。
滅菌原理 :濕熱滅菌主要是利用濕熱蒸汽產生高溫,來殺死對海鮮菇菌絲生長有害竟爭性雜菌,從而使原料軟化,有利於海鮮菇菌絲的吸收。
滅菌主要目的是殺死基質內部所有病源微生物及其芽孢。濕熱蒸汽具有很強的穿透力,當飽和的蒸汽遇到待熱物體時,釋放潛熱,即汽化熱,熱能通過傳導而達到待熱物體或介質中,直至內外熱力平衡為止。加熱可以破壞蛋白質中的氫鍵鏈,導致核酸破壞和蛋白質變性凝固,酶失去活性,使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死亡。
4.8.2.2.影響滅菌的因素
4.8.2.3.各種微生物對熱的抵抗力相差很大,處於不同階段,所需要滅菌的溫度與時間也不相同。繁殖時期的微生物對高溫比衰老時期小得多。最初菌數越少愈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滅菌。培養基在整個製作過程中,應盡量必免微生物的汙染,縮短培養料裝袋時間,一般從拌料至裝完袋應在6小內完成,裝後應立即滅菌。
4.8.2.4.培養基的性質 培養基內營養物質如糖、氨基酸等,對微生物有營養保護作用,能增強其抗熱性。微生物的耐熱性因培養基酸堿度而不同,一般微生物在中性基質中耐性最大,在堿性基質中次之,酸性不利微生物發育。所以培養基PH值越低,滅菌時間可略為縮短。
在一般情況下,海鮮菇培養料的PH值通過熱壓後會下降0.2-0.4。為了保持其PH值,應適當提高。培養基顆粒大小對滅菌效果影響很大,直徑大的滅菌時間要長一些,這是因為顆粒越大,孔隙度就越高,空氣是熱的不良傳導介質,影響濕熱蒸汽的傳導,所以玉米芯等塊狀基質,在製作時填充些木屑、棉子殼等減少孔隙度。
4.8.2.5. 蒸汽的性質 濕熱滅菌法的滅菌效率高,是由於在高溫時有水份的存在,能加速菌體(雜菌)蛋白質凝固。為此,對顆粒或快狀物料的培養基,在未裝袋之前均需進行預處理直氣壯。使其內外層均濕透再裝袋滅菌。否則水蒸汽的熱量難以透過幹燥顆粒或塊狀物質內部,殺死潛伏的微生物及其芽孢。
濕熱蒸汽滅菌法的效果往往與蒸汽的性質有關,由於蒸汽的性質不同,所表示的溫度與效果也不同。飽和蒸汽即蒸汽含量較高,潛熱大,穿透率也較大,因此,滅菌效果高。不飽和蒸汽即含有不同氣體,若滅菌器內空氣沒排盡,則蒸汽內含有不同比例的空氣,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,空氣與被滅菌的材料接觸後又無潛熱放出,故滅菌效率低。因此,在滅菌時必須排放滅菌器內冷空氣。排冷空氣的方法有緩慢排放法和集中排放法兩種。緩慢排放法,即開始加熱時便打開排氣閥,隨滅菌器內溫度逐漸上升,器內(滅菌灶內)冷空氣便逐漸被排放出來。當滅菌器內溫度上升達到100,大量的蒸汽從排汽閥中排出時,即可關閉排汽閥,進行正常加溫滅菌。集中排汽法:如是常壓滅菌灶,當灶內溫度達到100時,開啟閥門排盡灶內氣體;高壓滅菌當滅菌器內壓力達到05MPa時,打開排氣閥,將滅菌器內氣體排盡,當壓力表指針達到零時,再關閉排氣閥門進行正常加溫滅菌。塑料袋宜選用加熱排汽法,以免產生漲破塑料袋。
4.8.2.6. 滅菌物的堆放 滅菌器內滅菌物必須堆放疏鬆,使蒸汽暢通,蒸汽是否暢通,關係到滅菌物受熱溫度是否均一。滅菌物若放得過密,會妨礙蒸汽 的流通,影響溫度的均勻分布,造成局部地方溫度較低,甚至形成滅菌死角,達不到徹底滅菌。
4.8.2.7. 蒸汽供量與時間 開始大火猛攻,當灶內達到100繼續用大火猛燒一小時,然後保持灶內(滅菌器內)100維持8——12小時,在最後結束前一個小時也須用大火,停火後悶一天一夜(或灶溫降到70以下)即可出鍋。
4.4.3接種 待料溫降到30℃以下方可接種。春栽時氣溫較低,一般白天接種,但秋栽時氣溫較高,就要利用早晚和夜間涼爽時接種。接種箱或接種室需提前消毒,每立方米用1包霧氣消毒劑熏蒸,接種一般兩人一組,解開袋口,每袋接入一塊菌種後捆紮疊堆。菌種盡量成塊狀,避免過碎以防死種。。選用的栽培種菌絲要濃白、健壯、無病蟲害,菌齡以滿瓶後10天左右,待菌絲吃透料後,再用於接種,這樣的菌種發菌有力,吃料快。 經滅菌後的袋料,待料溫降至30℃以下方可接種。接種箱或接種室應消毒完全,接種量為每瓶接30-40袋,接種後要避光培養。茶樹菇菌絲恢複吃料慢,且易發生雜菌蟲害,因此接種後果注意培養室清潔、幹燥和通風換氣,防止高低溫的影響,促進菌絲均勻生產。並經常檢查,如有發現雜菌汙染 的菌袋,要及時搬出處理,防上擴散蔓延。一般接種後30-40天菌絲即可長滿菌袋。
4.4.3 培養 將接種後的菌袋豎立排放在室內的層架上,在25℃左右條件下培養45—55天,菌絲即可發滿全袋。發菌期間,室內盡量保持黑暗。期間的主要操作有:
4.4.3.1.控溫與通風 管理重點是促進菌絲定植,迅速蔓延,使菌絲盡快封麵,以降低汙染率。接菌後三天內菌種處於恢複生長階段,所以三天內不必進入培養室,三天後菌種開始萌發,菌絲定植吃料。菌絲生長階段最好控溫在20~26℃之間為宜,做好遮光及通風換氣工作。具體操作上要依據天氣、室溫及菌絲生長動態等情況來確定通風時間,當氣溫低於20℃時,每天下午2~3點進行通風;當氣溫高於26℃時,每天早中晚各通風一次,每次一小時,同時白天要關閉門窗,晚上打開;當氣溫在20~26℃時,從一天中午通風一次一小時增加至每天二次,每次一小時。通風打開門窗時要防止陽光直射至培養室,門窗要裝上遮陽物。
4.4.3.2 檢查與翻堆 菌袋的菌絲蓋麵後,菌絲開始旺盛生長,呼吸量也隨之增強,這時袋溫也隨之逐漸上升,這時要通過翻堆來調節堆溫,防止燒菌,通過翻堆來調節上下層菌袋菌絲長速,使之一致,同時通過結合翻堆來查菌,做好雜菌檢查工作。一般要求每20天左右翻堆一次,發菌過程要進行三次翻堆。
4.4.3.3防鼠與防蟲 培養室一定要嚴防老鼠,即使隻有一隻老鼠危害,也會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麵。菌袋受了鼠害,就會發生鏈孢黴,將會誘發大麵積菌袋感染。因此決不可掉以輕心。此外,菌絲吃料後,發生的酒酚香味會引來害蟲,所以要提前預防。
五、出菇管理及采收
在正常情況下,茶樹菇接種後50天左右即可出菇。出菇前要進行催蕾管理,催蕾時菌袋可直立排放,也可牆式堆疊排放。然後將棉花塞拔掉或剪去紮口線,並拉直袋口排袋催蕾,直立排放每平方米排放80袋左右。讓菌絲由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。
料麵顏色也隨之轉化,初時有黃水,繼而變褐色,出現小菇蕾。這期間,要加大空氣相對濕度並保持在95-98%,早晚應噴水保濕。光線強度控製在500-1000勒克斯,溫度控製在18-24℃範圍,這樣開袋後10-15天子實體大量發生。出菇後,必須適當低空間濕度和減少通風,此時栽培空間相對濕度降到90-95%,並減少通風次數和時間,以防氧氣過多易導致早開傘,菌柄短、肉薄。如果菇蕾太密,還可進行疏蕾,每袋6-8朵,朵數適中,長勢整齊,朵型好,菇柄粗,否則影響菇的品質和產量。當茶樹菇子實體菌蓋開始平展,菌環未脫落時就要采收。因茶樹菇菌柄較脆,容易折斷,采收時應抓基部撥下,同時防止傷及幼菇。采收後菌袋料麵需清理幹淨,袋口捏攏,讓菌絲休養恢複2-3天,然後拉開袋口,可淋一次重水,並重複上述管理,5-7天後又可長一潮菇,共可采收4-6潮菇。
安徽省金農食用菌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
微信公眾號:www9991118
電話:18160833289 15955299368